"觀察當今歐洲局勢,德國成為新銳勢力,無論是工商業還是海軍實力,都可大致對抗英國,英國絕不會對此置之不理。加之巴格達鐵路經營等問題……英、俄、德之間隨時可能爆發沖突。"
"美國是我友邦,應予以維系。但是,從地理、經濟、人種和宗教等因素觀察,他日可能與我出現激烈的沖突。"
"清國單獨與我交戰的可能性難以想象,其海軍和陸軍有名無實。如對我單獨挑起戰端,我有必勝之算。"
……
1907年,在日本首部《帝國國防方針》中,以山縣有朋等人為首的所謂"明治元勛"們,為此后日本的國防戰略與軍力發展定下了基調。這時,雖然日俄戰爭剛剛結束兩年,但日本已經不滿足于既得利益,而將進攻矛頭秘密指向了美國、德國和法國。
一戰是日本走向對亞太地區全面侵略戰爭的重要準備階段。在這次戰爭前后,日本利用自己遠離核心戰場的便利,以及此前既有的戰爭準備,在亞太地區進一步攫取殖民地和侵略權益,并為此后爭奪地區霸權奠定基礎。同時,借助俄羅斯內部革命之際,日本還出兵俄羅斯遠東地區,一度進兵至貝加爾湖,后因戰事"泥潭化"才被迫撤軍。
亞太擴張蓄謀已久
1905年,日俄戰爭結束。日本在此次戰爭中雖未獲得賠款,但從沙俄手中獲得了薩哈林島(即庫頁島)南部,奪取了沙俄在中國東北南部(即所謂"南滿")的權益,并鞏固了朝鮮半島的殖民地。
下一步如何走?日本陸軍認為,應以俄為假想敵,繼續拓展在中國東北的利益,并伺機染指俄羅斯遠東地區;而日本海軍則認為,美國才是未來日本真正的對手。雙方關于假想敵的觀點之爭,背后是"陸主海從"或"海主陸從"的戰略重點之爭,而深層次則涉及到如何劃分巨大軍費蛋糕的利益之爭。
最終,在經過激烈爭論后,日本軍部于1907年出臺了決定此后日本發展方向的文件--《帝國國防方針》。這一文件此后歷經修改,一直是日本對外擴張的基本指導綱領。
在1907年版《帝國國防方針》中,頭號假想敵國定為沙俄,此后則依次是美國、德國和法國,這種設定可謂是陸海軍觀點妥協折衷的結果。其中,日本對德、法兩國的覬覦之處,主要就在于其亞太殖民地,如南太平洋島嶼、法屬印度支那等地。
在軍費分配中,日本陸海軍各得其所,陸軍平時可保持25個師團,戰時動員為50個師團;海軍則被允許建造由8艘戰列艦和8艘裝甲巡洋艦組成的"八八艦隊"。
一戰爆發時,日本已經按照這一"方針"經營準備多年。因此,戰事甫起,日本就積極投入攫取更多權益的新戰爭。1914年8月23日,日本對德國宣戰。
戰爭爆發后,根據戰前的準備和規劃,日軍先后開始了多個方向的作戰:
對華,進攻德占青島,占領中國山東地區。